CBA联赛:国家队的摇篮还是温床?
随着2023年男篮世界杯临近,中国男篮的选材问题再次成为焦点。本赛季CBA联赛中,张镇麟(场均21.3分)、余嘉豪(2米21新秀中锋)等新生代球员的爆发性表现,让球迷看到了希望。但对比NBA球员在世界杯的统治级表现,我们的选材机制仍存在明显短板。
"CBA俱乐部更看重即战力,青年队培养周期被严重压缩"——某南方俱乐部青训总监透露
三大选材困境亟待突破
- 体教分离:校园篮球与职业体系衔接不畅,CUBA球员进入CBA比例不足15%
- 外援依赖:关键位置被外援占据,本土球员场均触球时间同比下降18%
- 数据泡沫:联赛防守强度不足,球员国际赛场真实命中率骤降23个百分点
值得关注的5位世界杯潜力股
球员 | 年龄 | 本赛季进步项 |
---|---|---|
崔永熙 | 20岁 | 三分命中率+9.7% |
林葳 | 19岁 | 关键球得分联盟第3 |
国际篮联最新数据显示,中国男篮世界杯大名单中CBA球员占比或将首次跌破70%。这既是挑战,也预示着姚明推行的"双国家队"机制正在发挥作用。当周琦、王哲林等老将逐渐淡出,新一代能否在世界杯舞台证明CBA的造血能力?答案将在8月的马尼拉揭晓。